![]()
《貫祖塋碑記》欣賞及于貫世系科名錄(節(jié)選)-濰縣城于氏鄉(xiāng)賢系列之三
原創(chuàng): 于志軍 于姓的天空 5月23日
于大猷公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清明節(jié),率眾族人為始祖于麻公,在小東莊南“老墓田”立碑并撰寫了碑文《始祖塋碑記》。
就在同一天,大猷公率眾族人還在“辛阜社”(濰坊市寒亭區(qū)楊家埠旅游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河灘村)正西“北花園”于家墓田,為其六世祖于貫公立碑并撰寫了碑文《貫祖塋碑記》,敘述了濰縣于貫公一脈科第書香、興旺發(fā)達的傳承史!
一、貫祖塋碑記
始祖卜兆于小東莊南,為其后者四:曰溫,曰欽,曰賓,曰景賢。彼三公者,無譜可考!
溫之后,曰天祥、天錫、天瑞。彼二公,無譜可考!
天錫之后,曰名隆、久隆。彼長者,無譜可考!
久隆之后,曰津。
津之后,曰幹,曰貫。幹之后,亦無譜可考!
此則,貫祖所遷之墓也!為其后者,亦有四人。長曰周,登弘治戊午科京舉,歷任直隸威縣、邯鄲、阜平知縣。后,徙葬于縣治之南。凡居邑中者,皆其后也;次曰恕,今庠生之屏,等,皆其后也;三曰鵬,今庠生飭彛、呈秀,武舉可興,等,其后也;四曰翀,今鄉(xiāng)耆有良,等,其后也。
吾族眾雖繁,此前達人尚少,至我貫祖生受封爵,科第書香奕世相繼,即以布衣桑田終者,亦必齒德皆優(yōu)。聲稱里闬間,其積德累仁之厚,料有大異于人者。惜兵燹之余,行述誌銘不存,無所據(jù)以載之耳!
今即立石,以垂永久,凡我父老子弟,敢不兢兢修飭,以德行自勵,求無玷于先人哉!
康熙二十八年歲次己已三月清明七世孫大猷沐手敬書
闔族立石
二、于貫及其后代科名錄(節(jié)選)
于貫,字宗傳,號松巖,明朝成化年間勅授“儒林郎”(從六品散官),直隸邯鄲縣知縣。其有四子:于周,于恕,于鵬,于翀。
貫公是于麻祖的第六代孫,是麻祖眾子孫中第一位取得功名的后人,《貫祖塋碑記》記載:“…吾族眾雖繁,此前達人尚少,至我貫祖生受封爵,科第書香奕世相繼…”。
于周,字紹殷,號退翁,為明朝弘治九年丙辰科拔貢生,弘治順天戊午科舉人,歷任直隸威縣、邯鄲、阜平三個縣的知縣,著有《西園文集》等。貫公之長子。
于鵬,字雲(yún)程,勅授“儒林郎”,河南汝州同知。貫公之三子。
于夢弼,字良佐,明朝嘉靖元年壬午科歲貢生,河南汝州同知。貫公之長孫。
于夢賢,字簡在,號應徽,勅授“文林郎”(七品散官)。貫公之次孫。
于養(yǎng)素,字玉山,明朝隆慶三年己巳科歲貢生,授陜西漢中府通判。貫公之五世孫。
于養(yǎng)盛,字次山,明朝萬歷六年戊寅科拔貢生,授陜西宜川縣知縣。貫公之五世孫。
于養(yǎng)性,字松亭,明朝萬歷二十八年庚子科歲貢生。貫公之五世孫。
于大猷,字秩公,號悔庵,清朝順治十四年丁酉科副貢生。貫公之七世孫。
于澤長,字昌谷,號滄水,清朝順治十四年丁酉科舉人,勅授“文林郎”(正七品散官)。初任山西潞安府長治縣知縣,后晉升“奉政大夫”(正五品散官),再任刑部浙江清吏司郎中。濰縣城東南位置的“文昌閣”,為澤長公所建。貫公之八世孫。
于可興,清朝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武舉人。貫公之八世孫。
于適(音“擴”),字肇詵,太學生,人稱“北海三俊”之首,是享譽康熙年間的著名書法家,筆力雄健,為濰縣“東岳廟”、“關(guān)帝廟”分別書有“發(fā)育萬物”、“神威遠震”的匾額。鄭板橋蒞濰就任濰縣縣令后,在“東岳廟”的“發(fā)育萬物”匾額前,倍加贊賞。眾人勸鄭題匾,板橋拒之說:“余字多遜于君”,終未動筆。濰縣城南“五道堂(廟)”“于家老墓田”于氏先人之塋碑記,多為適公所書。貫公之九世孫
于應祥,字獻圖,號異麓,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歲貢生,選授濟寧直隸州訓導,后調(diào)任安丘縣教諭。貫公之十一世孫。
于澄,字晏海,號鑒塘,清朝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舉人,隱居不仕。貫公之十一世孫。
于茞,字馥佩,號次蘭,清朝咸豐五年乙卯科舉人,兵部行走武選司郎中。貫公之十三世孫。
于凌辰,字星街,號蓮舫,清朝道光二十四大理年甲辰科進士,工部都水司主事,通政使司通政使,署理工部右侍郎,貤贈光祿大夫,湖北巡撫。貫公十三世孫。
于蔭霖,字樾亭,號次棠,清朝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,翰林院編修,兵部侍郎,河南巡撫。貫公之十四世孫。
于蘅霖,清朝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進士,直隸束鹿縣知縣。貫公十四世孫。
于文中,清朝光緒十五年己丑恩科舉人,其父親是濰縣城書畫大家于祉。貫公之十四世孫。
于普源,字佛航,著名書法家,清朝光緒二十年(1894年)甲午恩科進士,翰林院庶吉士,歷任安徽來安縣、太湖縣、靈壁縣知縣。貫公之十六世孫。……
(圖文提供:于志軍)
歡迎各位宗親聯(lián)系發(fā)布信息
責任編輯:于維立
[ 關(guān)鍵詞:-濰縣城于氏鄉(xiāng)賢系列之三
]